焦點文章

2022普立茲克獎得主Diébédo Francis Kéré:從西非國度出發,尋找溝通世界的可能 2023-02-07

普立茲克建築獎(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)43 年來首次獎落非裔建築師,得主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生於貧瘠的西非國度布吉納法索,他珍視在地的參與及共感,平衡建築中的現實與理想、在地傳統與國際語彙,在有限的資源中追求永續,在地方特色中照見普世的可能性。


Léo醫護人員住宅(2018)是Léo外科診所和健康中心(Surgical Clinic and Health Centre,2016)的擴建計劃。(圖片提供:Francis Kéré)

繼2021年堅持「永不拆除、修復再利用」哲學的兩位得主Anne Lacaton、Jean- Philippe Vassal,今年普立茲克獎評委會同樣將評選重心放在永續建築的重要性,並稱許2022年得主Diébédo Francis Kéré對非洲社會的貢獻:「Kéré在極度匱乏的土地上開創永續性的建築。他既是建築師也是公眾的服務者,改善了這世上一個時常被遺忘的地區中,無數居民的生命和經歷。」

 

這位43年來首次以非裔、黑人身分獲獎的建築師,1965年出生西非的布吉納法索(Burkina Faso),他的家鄉甘多(Gando)是一個缺乏電力、乾淨水源 與基礎建設的偏鄉村落,2001年,他為家鄉建造的甘多小學(Gando Primary School)是他的生涯首座、也是取得建築學位的畢業之作,甘多小學更在 2021年被《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》譽為「二戰後全球最重要的25座建築之一」。

Benga Riverside小學(2018)牆面上的鏤空設計,在通風之外也帶給建築明亮的通透感。(圖片提供:Francis Kéré)

 

匯聚人心,眾力蓋起的小學

「不能因為你資源有限,就接受平庸。」Diébédo Francis Kéré曾在訪談中說道。身為村長的兒子,Kéré曾是唯一有機會離鄉讀書的孩子,7歲時,他遷居城市就學,與百餘人擠在缺乏通風和自然光線教室,甚至有同學因不堪的環境而逝去,為家鄉打造良好教育環境的願望也因此埋入他心中。1985年,他憑藉職業木匠獎學金遠赴柏林求學,利用夜間完成中學學業,其後進入德國柏林工業大學(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)攻讀建築學。1998年在學期間,他成立了基金會Schulbausteine für Gando e. V.(之後為Kéré Foundation e. V.)追尋他的理念,期間從同學間募得5萬美元,作為建造甘多小學的基金。

Kéré選擇在地人熟悉不過的「窮人材料」——黏土作為建材,為了避免被雨季大雨毀蝕,他創新建法,添加水泥提高土磚的防水性、補強棚頂與地基等防水設計,讓大家相信即便是黏土也能蓋出優質建築。此外,Kéré的家鄉雖然沒有幼稚園,社區之間仍具有強大凝聚力相互照顧,於是他匯聚大家一同參與小學的建造,加深彼此的信任感,也藉此過程創造出在地人都能理解、有共感的建築。
 
甘多國小是Kéré的成名與代表之作,其拱頂設計避免黏土建體受雨侵蝕,也達成被動通風的效果。(圖片提供:Erik-Jan Owerkerk

甘多小學落成後,Kéré持續擴建教師住宅、更多校舍和圖書館,學生人數從120人增至700人。他曾在2013年的TED演講中說道:「甘多的建築計劃一向與培訓在地人有關,我只希望有一天當我倒下、過世後,至少還有人能將這項工作延續下去。」藉由共同參與校舍打造,訓練當地人才與創造工作機會,居民不必為生活離鄉,並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更認識家鄉、更認同自己。

 
布吉那法索Lycée Schorge中學(2016)由教室、行政設施和牙科診所等9個相連的單元C字狀排列而成。(圖片提供:Francis Kéré)

文章出處: https://www.wowlavie.com/article/ae2300069 (LaVie雜誌)